Skip directly to site content Skip directly to page options Skip directly to A-Z link Skip directly to A-Z link Skip directly to A-Z link

Chinese Translation Vol 13, Issue 1

Back to Chinese Translations - 回到中文译本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7年第1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P18孟加拉国出现G2P[4] and G12P[6] 轮状病毒流行//Mustafizur Rahman, Rasheda Sultana, Giasuddin Ahmed等

对约2万份来源于孟加拉国一个城市医院和一个乡村医院在2001年1月至2006年5月间的腹泻病人粪便标本检测轮状病毒A抗原,4,712 份(24.0%)呈阳性。471份(约10%)G和P基因型是阳性。在2001-2005年轮状病毒流行季节,G1P[8] (36.4%) 和G9P[8] (27.7%)是流行株,而G2[4] 和G12P[6] 在轮状病毒阳性病人中只占15.4%和3.1%。在2005至2006年轮状病毒流行季节,G2P[4]成为最占优势的菌株,占43.2%,其次是 G12P[6],占11.1%。由于最近获准使用的轮状病毒疫苗仅含P[8]的特异性,该疫苗是否在非P[8]流行区能否起作用还未知。

P25在多伦多的红狐中消灭北极变异狂犬病// R.C. Rosatte, M.J. Power, D. Donovand等

为了控制红狐的北极变异狂犬病病毒,在1989-1999年间,332,257份含有Evelyn-Rokitnicki-Abelseth 狂犬病病毒株的减毒活疫苗的诱饵被投放在多伦多的市区和郊区。人和宠物很少与诱饵接触,没有观察到疫苗的副反应。在投放诱饵的随后17年里,红狐的狂犬病 显著地减少,在1990-2006年只发生5例,而在1973-1989年未投放的17年里就发生96例。至2006年9月止,最后报告的一例红狐狂犬病 是发生在1996年。因此发放口服的狂犬减毒活疫苗诱饵,对控制城市中红狐的狂犬病是一项切实可行的策略。

P89输血与变异克雅氏病的传播// Klaus Dietz, Günter Raddatz, Jonathan Wallis等

变异克雅氏病(vCJD)有可能通过输血传播。为了防止通过输血而产生二代传播,一些国家已开始拒绝已接受过输血的人作为供血者。我们采用动 态的年龄结构模型来研究这项措施的有效性。该模型是首次采用,基于如下的流行病学数据:1)记录供血者的活动性,2)一个有关变异克雅氏病(vCJD)的 病例对照研究,3)受血者的年龄分布,4)已接受过输血的受血者的死亡。这个模型预示变异克雅氏病(vCJD)的感染,是通过消化道感染人群的,仅通过输 血不可能造成流行。通过拒绝接受输过血的人成为供血者,仅能减少1%病例的发生。

P104 阿根廷南部汉坦病毒感染的聚集性// Maria E. Lázaro, Gustavo E. Cantoni, Liliana M.等

1996年在阿根廷南部爆发了汉坦病毒肺出血综合症,首次证实汉坦病毒可通过人与人之间传播,而那里是安第斯病毒流行区。为了鉴别其他可能的 二次传播病例,我们回顾调查了1993年11月至2005年6月间在该地区发生的51例汉坦病毒感染病例。共发现9次聚集性感染涉及20例(39.2%) 病人。其中两个病人在暴露于啮齿动物3周后出现症状,被认为是一次聚集性感染。其余8次聚集性感染均分别开始于一个指示病例,该病例通常几乎是致命 的,19~40天后,至少出现1例病例与指示病例有长期密切的接触。对该8次聚集性感染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可能是传播来源。死亡病例引发二代病例的概 率是41%,而存活病例引发的仅有4%(P=0.005)。在啮齿动物的暴露不能被最终排除时,也应当考虑人与人之间安第斯病毒感染的传播。

P111北极样狂犬病种系在印度的出现// Susan A. Nadin-Davis, Geoff Turner, Joel P.V. Paul等

2001~2004年间,我们在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Bangalore)和 海得拉巴(Hyderabad),印度北部Himachal Pradesh山区的Kasauli,收集了37份感染狂犬病的标本,其中10份是人唾液,27份是动物脑组织,对这37份标本和1份已保存样本的N基因 的部分核苷酸序列进行系统发生分析,按照它们来源的地理区域可以分为2组。与世界各地狂犬病代表株比较,显示所有印度分离株以及其它一些亚洲国家分离株在 种系上与北美和欧洲的北极极地附近的北极狂犬病毒有密切的联系。

P124泰国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诊断和地理分布// Vanaporn Wuthiekanun, Nisa Sirisukkarn, Prayad Daengsupa 等

我们通过泰国九个省份700例可疑病例的研究,其中143例(20%)经过实验室确诊为钩端螺旋体病。我们对来源于医院诊断的钩端螺旋体病的 阳性预测的准确性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不同省份间,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从0到50%不等,最高是发生在雨季,而且大多数确诊病例是发生在该国的北部和东北部 地区。

P127 台湾本土发生的播散性组织包浆菌病//Chung-Hsu Lai, Chun-Kai Huang, Chuen Chin,等

我们报道了在台湾发生的首例播散性组织包浆菌病,该病是通过病人骨髓的组织病理学、微生物形态学和分离真菌的PCR试验结果而得出的诊断。该病例提示,在台湾,组织包浆菌病也是免疫低下病人机会感染的需鉴别诊断的病种之一。(图)

Figure

图1 骨髓的活检标本显示在细胞内和细胞外存在大量椭圆型的微生物(A和B),骨髓液涂片染色显示细胞内存在大量酵母样微生物(C和D)。A)伊红和苏木精染色;B)酸和碱染色;C) 革兰氏染色;D)瑞氏染色。(均为放大1,000倍)。

P151 俄罗斯发生的爬行恶丝虫感染// Laura H. Kramer, Vladimir V. Kartashev, Giulio Grandi等

我们报道了14例由爬行恶丝虫感染引起的人皮下组织丝虫病,这些病人是2003年2月至2004年7月在俄罗斯罗斯托夫城市诊断的。血清学结果分析显示暴露于爬行恶丝虫具有高危险性。为控制这种人兽共患病,必须加强疫情监测和有效防止犬的感染。

P159马达加斯加岛在翼足蝙蝠(Pteropodid Bats)中检测出亨尼帕病毒(Henipavirus)和Tioman病毒抗体// Catherine Iehlé, Girard Razafitrimo, Josette Razainirina等从马达加斯加岛3种果蝠(Pteropus rufus, Eidolon dupreanum, and Rousettus madagascariensis)获得427份血清样本,分别采用免疫和中和反应方法检测血清尼帕病毒、亨得拉病毒和Tioman病毒抗体,其阳性数分别为23份和3份,提示马达加斯加岛有这些相关病毒的存在。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国英摘译)

Page created: August 05, 2011
Page updated: August 05, 2011
Page reviewed: August 05, 2011
The conclusions, finding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by authors contributing to this journal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official position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r the authors' affiliated institutions. Use of trade names is for identification only and does not imply endorsement by any of the groups named above.
edit_01 ScholarOne Submission Portal
Issue Select
GO
GO

Spotlight Topics

 

Get Email Updates

To receive email updates about this page,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file_exte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