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directly to site content Skip directly to page options Skip directly to A-Z link Skip directly to A-Z link Skip directly to A-Z link

Chinese Translation Vol 11, Issue 1

Back to Chinese Translations - 回到中文译本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5年第10期

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肖方震摘译  张山鹰校

p1507 食源性吸虫病// Keiser J and Utzinger J

食源性吸虫病在一些国家特别是在东南亚以及西太平洋地区是一个新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简要介绍食源性吸虫的生活史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当 前,全球受华支睾吸虫、并殖吸虫、肝片吸虫和后睾吸虫威胁的高危人群数量分别为6.01亿、2.938亿、9110万、7980万。我们调查了吸虫病与人 类栖息地淡水体关系。靠近淡水体的居民感染吸虫病的危险度较远离淡水体的居民高2.15倍(95%的可信区间为1.38~3.36)。水产业的高速发展被 认为是食源性吸虫病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对过去10~50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支持了水产业的发展会引起食源性吸虫病这个观点。本文同时讨论食源性 吸虫病的前景以及控制措施。

图1 食源性吸虫病的影响因素。实心箭头代表促进因素,虚线箭头代表抑制因素。

P1515 亚洲H5N1禽流感病毒的进化//WHO GIPSN

最近,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已经在9个亚洲国家的家禽中爆发流行。2004年1月到2005年4月期间,越南、泰国和柬埔寨至少 52人死于H5N1型病毒感染。对从鸟类和人采集的H5N1型分离株进行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地理分布不同,该病毒存在2个明显不同的进化枝。所有的这些病毒 基因均源自禽流感,未发现有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排的迹象。所有人的H5N1型分离株属于单独的一个进化枝,它对金刚烷胺存在耐药性,但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敏感,且大部分存在抗原一致性,这与2003年底前在禽类中流行的病毒存在明显的不同。2005年的部分分离株中出现抗原性漂移,通过反向遗传学我们生产 出一种新型非致病性H5N1型参考病毒,该病毒在血凝素基因上缺乏多元位点,期待可能用于预防接种人群。

图1 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H5基因遗传种系发生关系和地理分布。病毒分离株包括2004年-2005年在亚洲爆发中采集的分离株,以及部分早期分离株。HA 进化枝1、 1­、和2在文中分别以蓝色、红色和绿色字体表示。黑体字表示病毒分离株采集自人体。种系进化树是以邻位相连法构建的,A/chicken /Scotland/56作为外对照(以箭头表示),自引导值≥90%如图所示。A)HA基因的种系发生树是基于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建立的。进化枝1底端 A156T箭头所指代表的是HA存在糖基化的结构,在其他进化枝则以菱形符号表示。星号表示在HA1糖蛋白的325多元位点缺乏精氨酸残基。B)H5N1 型在东亚地区的地理分布:蓝色代表发现人和鸟类(实线)和仅鸟类(斜线)感染有进化枝1的H5N1型病毒的国家。绿色代表报道鸟类感染有进化枝2的 H5N1型病毒的国家。

P1545北欧野鸭与高致病性禽流感祖先病毒//Munster VJ,Wallensten A,Baas C等

野生鸟类的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传播给家禽导致高致病性禽流感爆发在过去10年频繁出现。通过对野生鸟类连续监测,我们分离到几株含H5和 H7亚型血凝素以及各种亚型的神经氨酸酶的甲型流感病毒。我们对1997年以来爆发的H5和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进行记录,包括与野生鸟类采集的密切相 关的病毒分离株,通过测序、血凝素基因系统进化以及血凝素的糖蛋白的抗原特征进行分析,证实我们采集的病毒分离株是来源于野生鸟类。从野生鸟类分离的病毒 与引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爆发的分离株间存在微小的遗传变异和抗原变异,提示开展对鸟类的A 型流感病毒监测,有助于禽流感候选疫苗抗原的开发以及设计和评价诊断性试验。

P1594  2004年孟加拉国尼帕病毒遗传特征// Harcourt BH, Lowe L, Tamin A等

2004年我们对孟加拉国采集的分离株的遗传特征分析确认了尼帕病毒是该国多次爆发的病原体。在此之前我们是基于血清学方法判断爆发的疾病是一种尼帕病毒样病毒引起的。

尼帕病毒和亨得拉病毒同属于副粘病毒科的Henipavirus属,与其他的副粘病毒不同,它们感染的宿主范围更广泛。虽然尼帕病毒、亨得拉病毒与其他副粘病毒具有相似的遗传特征、复制方式,但也存在一些独特的遗传特征。

98年末-99年初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尼帕病毒首次被发现,它与猪的呼吸系统疾病有关,人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性脑炎。与病猪的直 接接触是患者感染的主要原因。这次感染导致256人患急性尼帕病毒性脑炎,其中108例发生死亡。虽然在一些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以及尿液中分离到尼帕病 毒,但没有证据表明存在人-人传播。尼帕病毒的自然宿主推测可能是食果蝙蝠,主要是果蝠属。人主要通过中间宿主猪而被感染。

对于2001年、2003年和2004年冬季(9-12月)孟加拉国爆发的致死性热性脑炎,最近被我们确认是由尼帕病毒引起的。在 2001和2003年爆发时,我们用血清学方法确认一种尼帕病毒样病毒是爆发的原因。而在2004年爆发中,我们在孟加拉国中部的两个相邻地区 (Rajbari 和 Faridpur)一共发现48名尼帕病毒患者,病死率高达75%,进一步深入调查,同期在其他的7个地区发现19名患者。虽然在食果蝙蝠中检测到尼帕病 毒的抗体,但中间宿主未发现携带病毒,这提示病毒可能是通过蝙蝠传染给人,在Faridpur地区人-人传播可能存在。本文描述4株2004年孟加拉国的 尼帕病毒分离株的遗传特征。

P1598巴西的裂头绦虫病//Sampaio JLM, Andrade VP, Lucas MC等

人裂头绦虫病病例在世界各地已有报道。巴西1998年1月-2003年12月仅1例病例被确诊,而2004年3月-2005年1月短短数月却确诊了18例。所有的病人均是由于吃寿司的生鱼或生鱼片而被感染。

裂头绦虫病是一种肠道寄生虫病,是通过食用生的或未熟的含裂头蚴的鱼所致。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但也有少数患者(≤22%)会出现腹痛、腹泻、疲倦、乏力等轻微症状。迁延性或严重的阔节裂头绦虫感染的病人会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这主要是在肠腔内虫体介导导致维生素B12-内因子复合物分离,从而影响宿主对维生素B12的利用。

欧洲、亚洲以及南北美洲对人体感染裂头绦虫病均有报道。除巴西外南美洲的多个国家如秘鲁、智利、阿根廷发现病例,在南美洲裂头绦虫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4000-5000年前智利木乃伊的粪便化石中发现D. pacificum虫卵。

目前可以寄生人体的裂头绦虫种包括D. latumD. pacificumD. klebanovskii、和D. nihonkaiense,其他的裂头绦虫主要是寄生在食鱼鸟类、狗、狐狸以及熊。D. pacificum仅感染海鱼,D. latum仅感染淡水鱼或生活史的一部分是在淡水鱼体内。在南美洲我们在人体内仅发现D. latumD. pacificum这两种裂头绦虫,在智利和阿根廷的淡水鱼中发现其他的裂头绦虫虫种。

图 A) 阔节裂头绦虫虫卵(D. latum)。 B)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成熟节片的生殖器乳头。C)新鲜标本孕节的生殖腺。D)苏木精-伊红染色的生殖孔矢状切面。贮精囊(箭头)位于阴茎囊的背尾端(放大倍数×100)。

Page created: August 08, 2011
Page updated: August 08, 2011
Page reviewed: August 08, 2011
The conclusions, finding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by authors contributing to this journal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official position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r the authors' affiliated institutions. Use of trade names is for identification only and does not imply endorsement by any of the groups named above.
edit_01 ScholarOne Submission Portal
Issue Select
GO
GO

Spotlight Topics

 

Get Email Updates

To receive email updates about this page,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file_exte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