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directly to site content Skip directly to page options Skip directly to A-Z link Skip directly to A-Z link Skip directly to A-Z link

Chinese Translation Vol 8, Issue 4

Back to Chinese Translations - 回到中文译本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2年第4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郑铃译;  洪新如校

P347  抗生素的应用及其耐药性:人群透视

Marc Lipsitch and Matthew H. Samore

为了遏制日益严重的抗生素耐药问题,出现了急切要求改变抗菌药物使用办法的 多种多样、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呼声,异议之一涉及抗生素对耐药菌株选择性的主要机制。对于像结核这样的感染,通过(基因)突变,在已抗结核治疗的宿主中可出 现耐药性,故而防止个体宿主中出现抗生素耐药性菌株,是预防耐药性在群体中播散的一个基本方法。相反,对于其它像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 萄球菌以及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等多种重要的病原菌而言,其耐药性是通过水平转移方式获得抗药性基因或基因片段所介导的,因而在治疗过的宿主中产生耐药性菌 株相对罕见。对于这些细菌,耐药性播散的增加是由于间接的、群体水平上的选择机制造成的。甚至当治疗感染耐药性病原菌的个体宿主效果一般或无效时,这些机 制就在发挥作用。

P348 插图

图示抗生素治疗在人群中产生选择性耐药的四种机制。直接作用:与未治疗宿主(白色)比较,治疗组(黄色)细菌耐药性增强;间接作用:特定宿主治疗后,其它宿主(玉蓝色)细菌耐药性增强。(A) 携带耐药菌株(红色)的亚群(通常为突变体)出现在受优势敏感菌(绿色)感染的宿主中,治疗失败使耐药性亚群大量生长,再传染给其他易感宿主(玉蓝色)。(B) 感染敏感菌的个体治疗成功后,传染其他易感宿主的能力降低,却又使这些宿主比非此种情况时更易为耐药性细菌所感染,导致竞争中的平衡态向耐药菌株感染一侧偏移。(C) 对一种感染的治疗根除了宿主携带(通常为共生性质)的一类敏感菌,使宿主更易于为新的菌株所感染。若新菌株更容易产生耐药性(正如文中所提到的耐药菌株暴发),则相对于未治疗个体而言,治疗后个体携带耐药菌株的危险性明显增加。(D) 对体内已存在耐药性细菌(共生)的个体,抗感染治疗后,由于抑制了竞争性微生物群(可能为其它种群)使耐药性细菌大量生长,散发的耐药菌增加,个体感染耐药菌的危险性就可能增高。

P355  浣熊拜林蛔线虫病:一种正在显现的蠕虫人兽共患病

Frank Sorvitio; Lawrence R. Ash; O.G.W.Berlin; et al

浣熊拜林蛔线虫病(Baylisascaris procyonis)是一种浣熊线虫感染的传染病,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蠕虫人兽共患病,主要见于年幼儿童。浣熊生活在与人 类居住区很接近的地方,正在变成一种近乎家养的动物。浣熊拜林蛔线虫卵被非浣熊的其它宿主摄入后,其幼虫即移行于组织间,称幼虫移行症。幼虫可侵入脑部和 眼睛,引起严重疾病或死亡。浣熊的感染率通常很高,感染后经粪便排出大量虫卵,在外界环境中可存活相当长时间。感染所需的浣熊拜林蛔线虫量相对较少,所以 人类接触和感染的危险性比目前所认为的可能要高。

P370  经水源暴发流行大肠杆菌O157:H7感染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对农村供水系统的警示

Sonja J. Olsen; Gayle Miller; Thomas Breuer; et al

1998年夏季,美国怀俄明州阿尔派因地区暴发了一场大肠杆菌O157:H7(E.coli O157:H7)感染大流行。在157例患者中,71例(45%)粪便中检出E.coli O157:H7。两组研究均表明,发病与饮用市政供水有明显的关系:城镇居民的发病可能率(校正后)为10.1,95%可信区间〔CI〕 1.8~56.4;参加家庭聚会外来者的相对危险因子9.0,95%可信区间〔CI〕1.3~63.3。未经氯气消毒的饮用水中发现了有机排泄物污染的微 生物学证据,且有可能被地表水长期污染。在接触疫水的人中,城镇居民的感染率显著低于外来者(分别为23%和50%,P<0.01),年龄越大感染率越低。接触疫水的部分人群(尤其是成年人)感染率较低,与他们长期接触病原体、获得了部分免疫力相一致,血清学资料虽然还很少,似乎也支持这一点。即使是不加防护的小供水系统受污染,也会对大众的健康构成不断增加的威胁。

P376  脑室-腹腔引流管上的生物薄膜是球孢子菌性脑膜炎治疗失败的一个原因

Larry E. Davis; Guy Cook; and J. William Costertion

本文报告了1例复发性球孢子菌性脑膜炎患者,在其脑室-腹腔引流管的末端发现一种真菌生物膜(fungal biofilm),这可能是厌酷球孢子菌(Coccidioides immitis)感染持续4年、经久不愈原因,尽管已使用了足量的氟康唑治疗。真菌生物膜应作为治疗失败或真菌持续感染的一个原因,特别是在使用假肢或埋藏导管之时。

P377  图2  左上图显示引流管末端的一个断面,

SYTOX Green

核酸染色、氩离子激光源扫描共聚显微镜观察。这种特别的核酸染色可清楚显示生物膜和一些4~6μm的细胞。右上图显示引流管边缘同 一部位未经染色的透射光学显微图像。右下图为上述两图的叠合,可见由4~6μm细胞构成了一层坚实的生物膜(~30μm),定植于引流管的“扇形”表面 (总放大倍数:×630,叠合图片)。

P398  人粒细胞性埃立克体病的疗效评价

Alan H. Ramsey; Edward A. Belongia; Craig M. Gale; et al

我们在威斯康星州进行了一项控制条件的临床研究,用以了解抗生素治疗人粒细胞性埃立克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osis, HGE)后,部分患者是否出现长期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采用标准化健康状况问卷分别对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当的对照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经患者同意后抽 取血样行血清学检测。在先前治疗过的85例患者中,起病至今时间间隔的中位数值为24个月。与对照组(102例)相比,患者更易于出现反复或持续发热、寒 战、疲劳和盗汗。由于早至1年就存在的躯体疼痛和健康问题,患者的健康状况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在身体功能、职业限制、一般身体状况和生活能力测试等方面均 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患者中1例HGE抗体滴度持续升高、2例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HGE可导致感染后综合征,表现为不伴随功能障碍或持续性感染血清 学证据的全身症状。

P408   A/新喀里多尼亚/20/99样H1N1流感病毒株的首次分离:遗传学和抗原性分析

Luke T. Daum; Linda C. Canas; Catherine B. Smith; et al

1999年2月至5月,位于秘鲁首都利马的流感预防监督台站报道了13例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FLUAV)。以血凝抑制试验 和血凝素基因HA1区直接测序,对其中两株(A/秘鲁/1641/99和A/秘鲁1798/99)进行了抗原性和遗传学分析。这两株与美洲人群中流行的巴 伐利亚/7/95样病毒截然不同,而与北京/262/95样变异株(A/新喀里多尼亚/2/99)密切相关。除了旅行相关病例外,这些分离株的检出,标志 着在美洲人群中首次出现新喀里多尼亚/20/99样H1N1病毒。根据这些秘鲁分离株的特性,全世界已报道了许多新喀里多尼亚/20/99样流感病毒。因 此,针对2000年1月和2001年2月的流感季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A/新喀里多尼亚/20/99株也列入H1N1流感疫苗之中,用于南北半球的预防 免疫。

P413    西班牙蝙蝠种群中的欧洲蝙蝠狂犬病毒感染状况

Jordi Serra-Cobo; Blanca Amengual; Carios Abellan; et al

1992年至2000年期间,从西班牙37个地区的14种蝙蝠中收集到了976份血清、27份血沉积物和91份脑标本。在北部阿拉贡地区和巴利阿里群岛,从4种蝙蝠(M.myotisM.schreibersiiR..ferrumequinumT.teniotis)中检测到抗欧洲蝙蝠狂犬病毒1型(anti-European bat lyssavirus 1, EBL1)特异性中和抗体。用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nRT-PCR)检测4种蝙蝠(M.myotisM.schreibersiiR..ferrumequinumM.nattereri) 的脑、血沉积物、肺、心、舌及咽喉食道的组织,也可得到阳性结果。核苷酸序列测定证实蝙蝠的不同组织均存在EBL1的RNA。观察其中1个群体发现,血清 阳性蝙蝠的比率对应于时间呈现一条非对称曲线:初始时上升极快,至60%阳性时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数年之内,血清阳性蝙蝠群集现象会重新出现,提示 EBL1感染对这些蝙蝠为非致死性。在这些蝙蝠种群中,至少一种(M.schreibersii)有迁居性,因而可能与地中海两岸的EBL1传播有部分关系。

Page created: August 08, 2011
Page updated: August 08, 2011
Page reviewed: August 08, 2011
The conclusions, finding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by authors contributing to this journal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official position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r the authors' affiliated institutions. Use of trade names is for identification only and does not imply endorsement by any of the groups named above.
edit_01 ScholarOne Submission Portal
Issue Select
GO
GO

Spotlight Topics

 

Get Email Updates

To receive email updates about this page,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file_exte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