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directly to site content Skip directly to page options Skip directly to A-Z link Skip directly to A-Z link Skip directly to A-Z link

Chinese Translation Vol 10, Issue 1

Back to Chinese Translations - 回到中文译本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4年第10期

新观点:P. 1–8

1985-1999年美国肠炎沙门氏菌感染病例研究

P. 1
作者:Mary E. Patrick, Penny M. Adcock等

沙门氏菌引起的肠炎在八十年代成为一种重要的疾病。研究显示该病的诱发因素是食用未熟透的蛋类产品。九十年代针对该病出台了一系列疾病 预防和控制措施。我们研究的是该病的散发和爆发病例。从1985年到1999年美国境内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发病率从1985年每10万人中3.9人患病的最 高值降至1999年每10万人中1.98人患病的最低点。但是当肠炎沙门氏菌感染的发病率处于总体下降趋势的时候,西部地区该病的发病率却增加了两倍。肠 炎沙门氏菌4型的发病率在1999年达到其总发病率的49%。健康机构内肠炎沙门氏菌造成的死亡病例的数量从1987年的14例降至1999年的0例。总 体上肠炎沙门氏菌散发病例、大规摸爆发及引发死亡的数目有明显的减少。预达到更佳效果,仍应严格控制禽蛋类产品的供应渠道。

有关病毒分类的新问题

P. 8
作者: Marc H. van Regenmortel, Brian W.J. Mahy

病毒在生物学中占有独特地位。尽管它们具有生物的某些特性,例如基因组,但它们实际上是一些不具有生命的传染性个体,因而不应当被视作 微生物。应明确病毒、病毒微粒与病毒种的区别。种是生物学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1991年世界病毒分类委员会决定病毒分类应基于种、科、属三个标准。在 2000年公布的世界病毒分类委员会第7个报告中确认了1,550中病毒种类,世界病毒分类委员会把将把它们进行归类的任务交给了50多个研究小组。本文 中我们简单地描述了报告中介绍的在病毒分类方面的改变。我们也讨论了病毒种类划分方面的新进展。

摘要 P. 14

细菌生物被膜与耐药性

P. 14
作者:Mary Ann Jabra-Rizk, William A. Falkler等

念珠菌种,包括新发现的引起杜波阿脓肿的机会性病原体念珠菌,正成为医源性感染的主要原因。这种病菌感染的表现常伴随细菌生物被膜的形 成,包括在医疗工具上,如血管导管。因为抗药性的问题,常规的治疗方法对形成细菌生物被膜的念珠菌感染通常效果不佳。这种抗药性可能部分归结于表面药物溢 出泵的调节作用。细菌生物被膜生成时念珠菌显示对现有的常规抗真菌药物有抗药性。新型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和ethinocandin显示出对这类念珠菌 感染的独特的抑菌作用。这一发现为治疗危及生命的全身性真菌病带来的突破。如果能够使用药物有效治疗形成细菌生物被膜的念珠菌感染,会导致治疗真菌感染方 面的重大进展。

研究性论文 P. 20–109

肺部组织内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

P. 20
作者:Tony Mazzulli, Gabriella A. Farcas等

缺乏检验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征冠状病毒的敏感度高、特有的标准检查方法,这一直限制了医学界在遏制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征方面的努力。我 们使用死于SARS和其他疾病的患者的肺部组织作为样品,使用逆转译聚合酶连锁反应测定法检测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征冠状病毒的存在。所有11名急性呼吸道 感染综合征疑似患者的22个肺组织样品中都检测到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征冠状病毒,对照组23个肺部组织样品中都没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征冠状病毒。这种检 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0%(84.5-100%)和 100% (85.1-100%)。患者肺组织中病毒的含量明显与病程的长短相关,但与使用病毒唑和固醇类药物无关。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征患者肺部组织中发现急性 呼吸道感染综合征冠状病毒,而在对照组中未发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征冠状病毒证实了冠状病毒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

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征,北京,2003

P. 25
作者:Wannian Liang, Zonghan Zhu等

2003年春北京遭受了最大的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爆发。随着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征病人进入北京,使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在一些医疗机构中开始 传播。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征在北京的爆发始于3月5日;到4月下旬医院持续几天每日收治的SARS病人人数超过100人,疑似患者达到2511人。高发病 率年龄在20至39岁;1%的患者年龄小于10岁。年龄在65岁以上的患者的死亡率最高(27.7%),年龄在20岁-64岁之间的患者死亡率为 4.8%。医疗工作者在疑似病人中占16%。5月与确诊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征患者没有明确接触史的病例大量增加。对此的控制措施包括尽早发现可疑病人、隔 离、追踪与其有接触的人、疫区限制、将一些病人送到专门设置的医院进行治疗,以及限制人口流动性,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疾病的爆发。

1972-1997年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境内的流感疫情

P. 32
作者:Cécile Viboud, Pierre-Yves Boelle

流感在温带地区每年发生一次。由于对不同地区流感疫情的联系的研究和比较很少,我们比较在美国、法国、和澳大利3国1972-1997 年发生的流感,确定三国发生的流感疫情在地点和时间上的关系。我们发现美国和法国的疫区有很大的联系(impact, Spearman's ρ=0.76, p<0.001, 疫情发作的时间同步性,p<0.001)。由于发生在澳大利亚的疫情或提前或落后美法两国半年,我们不认为发生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法国和澳大利亚的 疫情之间有相关性。研究结果支持以下论点:同一个半球的国家之间的流行病疫情有很大的相关性,从全球的角度看,半球之间流行病的传播没有一定的规则,在疫 情严重的半球疫情则会重复出现。

丝状病毒引发的疾病的生态和地理分布规律

P. 40
作者:A. Townsend Peterson, John T. Bauer等

我们使用丝状病毒引起的出血热的爆发和散发病例的生态环境模型研究埃波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的地理和生态分布。我们预测到丝状病毒将在非 洲热带地区流行:埃波拉病毒引起的出血热将出现在潮湿的非洲中西部雨林地区;马尔堡病毒引发的出血热在相对干燥和开阔的非洲中东部地区。其实这些出血热分 布地区的大多数已经被注意到了;马堡病毒有向南部和东部延伸的趋向。亚洲东南部和菲律宾的生态环境适合于埃波拉病毒的生长,当地可能也分布着Ebola Reston(埃博拉)病毒。这是首次进行的大范围的生态分析研究,它为寻找此类病毒的宿主提供了信息和框架。

利用医学检验数据库监测致命性传染性疾病

P. 48
作者: Mitchell Wolfe, Kurt B. Nolte等

由于死于流行病的人数增加,新的流行病不断出现以及存在使用生物武器进行恐怖袭击的可能,传染性疾病成为了公众关注的问题。在美国境内 所有的死亡人数中20%的死亡由负责医学检验的人士和法医记录和签署死亡证,他们因而成为提供传染病死亡数据的重要来源。我们认为借助于计算机搜索工具检 索医学检验数据库可以识别传染病引发的死亡病例,从而减少手工统计死亡病例数量所耗费的时间和资源。我们开发了两个计算机程序,用于医学检测数据库并澄清 与与专家组意见相悖的病例。这些计算机程序识别与传染病相关的死亡数据的敏感度达到67%到94%,预测准确率达到8%到49%。计算机程序可以用于资源 有限的医学检测机构或用于医疗检验监测和控制系统。

肺炎球菌对盘尼西林的易感程度

P. 54
作者:Joshua P. Metlay, Charles C. Branas

肺炎链球菌对药物的易感度存在地区性差异,这一点影响了肺炎的全国性治疗指导方案。由于尚不清楚个体医院提供的链球菌对药物的易感性数 据是否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研究了由医院统计的肺炎球菌对药物的易感度的地区性和持续时间方面的数据。我们调查了费城周边的5个郡52个提供成人急诊 医疗服务的医院,收集了1998年到2000年所有肺炎球菌对盘尼西林易感度的数据。1998年我们调查了33家医院当年所有血液样品中分离的肺炎球菌菌 株,其中对盘尼西林不敏感的样品达到10个,占所有分离的肺炎球菌分离菌株的0%到67%。医院的地点与医院提供的肺炎球菌易感度水平无关 (p=0.8)。另外,三年内个体医院提供的肺炎球菌易感性水平数据在时间上也没有相关性。

台湾有关人类感染猪源性抗环丙沙星伤寒-肠炎沙门氏菌与猪霍乱菌的研究

P. 60
作者:Po-Ren Hsueh, Lee-Jene Teng等

研究对象为从2001年3月到8月收集的671个来自台湾不同地区的非伤寒沙门氏菌标本及从1996到2001年由台湾国家大学医院收 集的1261个标本。从中我们发现在台湾抗环丙沙星的菌株在所有非伤寒型沙门氏菌中占2.7% (18/671),在血清型伤寒沙门氏肠炎菌中占1.4% (5/347),在引起霍乱的沙门氏菌中占7.5% (8/107)。确定了6种新型氟喹诺酮药物对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37个人沙门氏杆菌样品对环丙沙星具有抗药性,其中包括伤寒沙门氏杆菌样品 (N=26)和霍乱沙门氏菌(N=11),10个菌株对环丙沙星敏感(最小抑菌浓度<1µg/mL);15个猪沙门氏菌中霍乱沙门氏菌(N=13) 和伤寒沙门氏杆菌(N=2)对环丙沙星的敏感度降低(最小抑菌浓度>0.12µg/mL)。之后进行了对gryA, gry B, parC, par E和acrR基因的序列分析,和对环丙沙星的浓度和菌株的基因型的测定。所有26个由人体和猪身上提取的伤寒型沙门氏杆菌样品都属于基因型Ⅰ。91%的从 人体提取的霍乱沙门氏菌样品(10/11)和54%的从猪霍乱沙门氏菌样品(7/13)属于基因型B。从人体提取的基因型显示对环丙沙星的高度耐药性(最 小抑菌浓度 16-64µg/mL)。它们在基因gyrA的密码子83 (codon 83)(Ser83Phe)和87 (codon 87)(Asp87Gly 或Asp 87Asn),在基因parC的密码子80(codon 80) (Ser80Arg, Ser80lle,或Ser84Lys)处有两个碱基被替代。我们的调查确定了整个台湾这两类沙门氏杆菌样品对环丙沙星有抗药性,与抗药菌种密切相关的菌 种则从猪传播到人。

日本在牛体内发现含CTX-M-2 β-内酰胺酶的大肠杆菌

P. 69
作者:Yutaka Shiraki, Naohiro Shibata等

2000年11月-2001年6月日本从396个牛粪便样品中的6个样品(0.7%)及 270个牛尸体拭子样品中的2个样品(0.7%)分离出能够产生β-内酰胺酶的大肠杆菌菌株。负责生成CTM-M-2的BlaCTM-M-2的基因由可转移质粒编译,并通过接合以高频率(每个供体细胞2x10-4 to 6x10-1)传送给大肠杆菌。9个分离菌株的随机放大多形性DNA分析显示至少5个不同的模式。这些发现暗示由于先锋霉素类药物,如头孢噻夫的使用,牛体内出现制造CTM-M-2的大肠杆菌,牛有可能成为含CTX-M-2 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氏菌的宿主。对携带抗药性菌株的牲畜实行持续和长期的监察对抑制这种细菌继续扩散至关重要。

医源性血液感染与临床败血症

P. 76
作者:Stéphane Hugonnet, Hugo Sax等

原发性血液感染是一种最重要的在危重患者身上可以防止的并发症,它影响疾病的结果。疾病的筛查标准将原发性败血症分为微生物学检查确认 的败血症和非微生物学检查确认的败血症。后者指临床症状型败血症。有关临床症状型败血症对流行病学的意义的研究十分有限。我们分析了有关重病看护室内的医 源性感染的调查数据。在113名原发性败血症病例中,33名(29%)是微生物学检查确认的病人。血液感染的总体发生率为每1000天19.8例(95% 置信区间,16.1至23.6)。如果只记录经微生物学检查确认的病例,这个数目则降至5.8(置信区间3.8至7.8)。临床败血症患者与微生物学检查 确认的患者都有接触血液检查或治疗的经历。我们因此认为仅凭实验室筛查做败血症诊断会低估原发性血液感染的发病率,因而诊断的基准会受到威胁。

实验室西尼罗河病毒感染实验

P. 82
作者:A. Townsend Peterson, John T. Bauer等

实验采用家养的猫和狗作为实验对象,使其经蚊虫叮咬感染西尼罗河病毒。其中4条狗出现短期的轻型病毒血症,但无该病的体征;4只猫出现 病毒血症,峰值滴度处于103.0与104.0PFU/mL之间。3只猫出现轻微,非神经系统症状。从出现病毒血症的动物病毒血症发作期的唾液中未分离出 西尼罗河病毒。另一组由4只猫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喂食感染西尼罗河病毒的老鼠使其接触西尼罗河病毒。实验过程中一方面将一只感染西尼罗河病毒的老鼠分成三 份,连续三天喂食其中两只猫,另一方面将感染了西尼罗河病毒的老鼠一次性喂给另外两只猫。4只猫据出现病毒血症,并且其程度和持续时间均与经蚊叮咬感染的 第一组动物相同。实验中猫经消化道感染西尼罗河病毒的高效性提示受到感染的猎物是肉食动物感染西尼罗河病毒的主要途径。尽管猫在实验中血液内病毒峰值含量 已可以感染蚊虫,但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猫和狗在传播疾病方面的效率上并无区别。

英国有关肺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的分析和评估

P. 87
作者:Ardiana Gjini, James M. Stuart等

为了评估肺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的发病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我们在1996年到1999年进行了两次抽样检测。我们通过医院发病数据库 (Hospital Episode Statistics)和公共卫生实验室数据库的数据评估肺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的发病率,并通过医院发病数据库及国家统计办公室评估肺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引起的死亡数量。调查的结果显示医院发病数据库和公共卫生实验室数据库检测系统的的对发病率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在46%(置信区间为95%42%至50% 之间)和40%(95%置信区间为37%至44%)。调查结果显示医院发病数据库及国家统计办公室对死亡率的统计敏感率近似,医院发病数据库为48% (95%置信区间为41%至55%之间),国家统计办公室为49%(95%置信区间为42%至56%之间)。为分层分析显示年龄高于85岁的敏感度低于其 他年龄的敏感度。研究对象的死亡率为24%[95%置信空间为21%到26%]。研究结果表明应当对是否给成人接种肺炎球菌疫苗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氟喹诺酮对控制格兰氏阴性医源性病原体对头孢霉素抗药性的作用

P. 94
作者:Mitchell J. Schwaber, Sara E. Cosgrove等

我们使用对照研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氟喹诺酮对第三代对头孢霉素耐药的格兰氏阴性医源性病原体的作用。我们共有282个对第三代头孢 霉素耐药的格兰氏阴性医源性病原体样品(203个含有肠杆菌, 50个含有假单胞菌,29个含有克雷白菌),按照保留的时间与以1:2的比例配比。实验和对照组年龄相似(年龄均值为62岁)和性别比例相似(54%为男 性)。造成对头孢霉素抗药性的因素包括手术(p=0.005),接受重症看护的时间长短(<0.001),使用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 (p<0.001)和尿囊素(p=0.002),或第三代头孢霉素(p<0.001)。使用氟喹诺酮会影响对第三代头孢霉素具有抗药性的病原 体的分离(p=0.005)。可进行研究确定用氟喹诺酮替代第三代头孢霉素是否会有效减弱病原体对头孢霉素的耐药性及这种做法是否会引起病原体对氟喹诺酮 的耐药性。

对生化武器袭击的识别系统和决策支持体系的评估

P. 100
作者:Dena M. Bravata, Vandana Sundaram等

我们评估生化武器袭击的识别系统和诊断支持体系的可用性。我们针对生化恐怖袭击作出反应的识别系统和决策支持体系这一主题,搜索相关数 据库(例如,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数据检索库Medline)和网站后,完成本报告。我们浏览了24,000引文,发现了55个识别体系和23个决策支持体 系并对其中的35个体系进行评估。其中4个体系注明了有关系统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说明,13个参照共1个标准,31个带有应时性的评估。多数识别系统的一些 决策支持系统有严重的缺陷。由于多数的系统没有有关假阳性和假阴性率的数据,所以基于这些系统的决定大打折扣。我们描绘了今后对这些体系进行评估的设计框 架。

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Ⅰ型和Ⅱ型病毒感染引起呼吸和泌尿系统感染、关节炎和哮喘

P. 109
作者:Edward L. Murphy, Baoguang Wang

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Ⅰ型和Ⅱ型病毒引起了脊髓疾病; 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Ⅰ型病毒(而不是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Ⅱ型病毒)引起人体T-细胞白血病。我们使用存活率分析法,进行人群追踪研究。我们追踪感 染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Ⅰ型和Ⅱ型病毒、未感染以上两种病毒的献血者(他们都没有感染艾滋病毒),研究他们的病史。我们共收录了152名感染人T细胞白 血病-淋巴瘤Ⅰ型病毒和387名感染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Ⅱ型病毒,以及799名未受感染的献血者并对他们进行平均4.4、4.3和4.4年的追踪。感染 了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Ⅱ型病毒的献血者患急性支气管炎(发病率为1.68)、膀胱和肾部感染(发病率为1.55)、关节炎(发病率为2.66)、哮喘 (发病率为3.28)的发病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提高,肺炎的发病率则提高至1.82,置信区间为95%0.98至3.38。感染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Ⅰ 型病毒的献血者患膀胱-肾部感染(发病率为1.82)、关节炎(发病率为2.84)的机率也有统计学意义的提高。我们因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T细胞白 血病-淋巴瘤Ⅱ型病毒感染可能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对呼吸道感染的反应,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Ⅰ型和Ⅱ型病毒可能引发炎症反应或自身免疫性反应。

通讯 P. 121–149

校园内Panton-Valentine杀白细胞素和链球菌皮肤感染

P. 121
作者:Karim Boubaker, Patrick Diebold等

Panton-Valentien 杀白细胞素与链球菌引起的皮肤和肺部感染有关。我们描述一起发生在校园中的皮肤感染以及公共卫生系统对之作出的反应。在这之前我们发现之前患病的学生及其家属鼻腔带有Panton-Valentien杀白细胞素阳性链球菌基因。

南非发生的Mongolotimonae立克次体感染

P. 125
作者:Anne-Marie Pretorius, Richard J. Birtles

我们报告第一起由实验室检查确认的Mongolotimonae立克次体感染。患者因脚趾焦痂、淋巴管炎症、严重头痛及其后出现发热就诊。经强力霉素治疗后,症状缓解。之后由血清学检查和对焦痂组织活检确诊Mongolotimonae立克次体感染。

芬兰国内发生继发性曲菌感染

P. 127
作者:Antti Vierikko, Marja-Lisa Hanninen

从芬兰空肠弯曲杆菌感染的3个月高峰期中的病例中我们分离出533个空肠弯曲杆菌样品。70至74岁是该病的高发年龄。我们分离的样品多来自芬兰国内东部地区的病例。样品中61%来自于6种血清型空肠弯曲杆菌。

泰国1993-2002年人沙门氏菌和其它沙门氏菌

P. 131
作者: Aroon Bangtrakulnonth, Srirat Pornreongwong等

我们对44,087个人沙门氏菌样品和26,148个其它来源的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学分类。泰国最常见的引起人沙门氏菌氏病的血清型是Salmonella enterica Weltevreden。在泰国引起人体感染的沙门氏菌血清型与发生在别的国家的沙门氏菌血清型不同。这可能与不同的血液制品和血库有关。

探险运动中的蝇蛆病

P. 137
作者: Mikko Seppanen, Anni Virolainen-Julkunen等

到热带地区旅行的旅行者可能会遭到多种蝇蛆病的侵袭,这个过程中幼虫会侵入并寄生在生物身上。虽然蝇蛆病一直是旅行者不容忽视的风险,但是随着冒险运动和野外履行的流行,这种风险应当得到重新评估。

狂犬病对公共健康的影响的评估

P. 140
作者:Paul Coleman, Eric M. Fèvre等

狂犬病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虽然其具致命危险,但是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受到有效控制。由于对其实际影响力缺乏了解,对其进行的控制也就缺乏力度。我们通过评估狂犬病患者残障代偿生存年限(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评分、量化和比较该病对患者的影响,将它作为公共医疗机构进行疾病控制和排列各种疾病的优先等级的根据。

隐球菌属Cryptococcus neoformans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度

P. 143
作者:Lennox K. Archibald, Marion J. Tuohy等

发展中国家缺乏有关致病性真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度的研究报告。我们使用泰国、马拉维、和美国的隐球菌属cryptococcus neoformans样品,然后测量了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但是未发现这些国家的样品的抗药性和最小抑菌浓度的区别。

人类感染M-犬布鲁氏菌

P. 146
作者:Jorge C. Wallach, Guillermo H. Glambartolomei等

稀粘液状犬布鲁氏菌和M-犬布鲁氏菌被用于犬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查。尽管这种菌株对犬类没有毒力,本病例所报告实验室工作者在使活M-细胞产生抗原的过程中感染犬布鲁氏病。

纽约1999年腺病毒7型基因组变异体

P. 149
作者:Jennifer Ann Marie Calder, Dean D. Erdman等

纽约慢性病医院出现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对此的调查显示1999年10月19日-12月18日期间84%的住院患者是腺病毒感染或疑似腺病毒感染。进一步的检查分析发现新型腺病毒7型基因组变异体。

Page created: August 09, 2011
Page updated: August 09, 2011
Page reviewed: August 09, 2011
The conclusions, finding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by authors contributing to this journal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official position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r the authors' affiliated institutions. Use of trade names is for identification only and does not imply endorsement by any of the groups named above.
edit_01 ScholarOne Submission Portal
Issue Select
GO
GO

Spotlight Topics

 

Get Email Updates

To receive email updates about this page,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file_external